"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去上战场。"这首流传在西柏坡的民谣,道出了这片红色热土上最动人的精神密码。如今,作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地方,西柏坡正以独具特色的"初心课堂",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提供着最生动的红色教育。
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走进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时光仿佛回到了1947-1949年那段峥嵘岁月。在毛泽东同志旧居,补丁摞补丁的睡衣、用木棍接长的铅笔,无声地讲述着"两个务必"的深刻内涵;在中央军委作战室,三大战役的作战地图上,依然能感受到"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就是天天往前线发电报"的指挥艺术。
"看着这些实物,比读十遍党史都管用。"来自江苏的学员张处长说。西柏坡的初心课堂,正是通过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场景,让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二、创新是最好的传承者
西柏坡的红色教育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参观讲解上,而是创新开发了"五个一"教学法:
向伟人献一次花篮,感悟西柏坡的丰功伟绩
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检视自身差距
听一堂生动党课,提升理论修养
参观一次革命旧址,赓续红色血脉
走一段赶考之路,永葆革命初心
"推着独轮车走在'支前路'上,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人民力量。"90后科级干部小王深有感触。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记忆。
三、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标
西柏坡的红色教育注重学用结合。每期培训都要求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来自山东的李局长在培训后,立即在单位推行"三减一优"改革(减审批、减材料、减时限,优服务),大大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数据显示,参加过西柏坡培训的干部,返回岗位后为群众办实事的效率平均提升40%,这就是红色教育最实在的成效。
四、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今天的西柏坡,红色教育与时俱进。VR技术让学员"回到"七届二中全会现场,云端课堂让全国党员干部同步学习,"重走进京赶考路"活动已吸引超过10万人参与。
"每次来西柏坡,都是一次初心的唤醒。"一位连续三年参加培训的组工干部说。这正是西柏坡初心课堂的魅力所在——它不是简单地回顾历史,而是让历史照亮现实,让精神引领未来。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西柏坡的红色教育告诉我们:昨天的奋斗铺就了今天的道路,今天的教育培育着明天的栋梁。在这片孕育了新中国的热土上,初心课堂正书写着红色育人的新篇章。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