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地 当前位置:西柏坡红色培训 > 教学基地 >

保定高阳布里村:“留法勤工俭学”从这里出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31 浏览量:

      布里村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西演镇。始建于1917年8月的“国保”单位——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旧址位于该村东南部。
      1917年夏季,高阳籍人士李石曾到高阳县布里村探望好友段子均(老同盟会会员),二人共同商议在布里村成立“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为李在法国创建的豆腐公司招募华工。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曾于1918年10月6日从北京专程到保定看望在育德中学留法班学习的湖南学生和即日刚从湖南来到保定,随即又转赴布里村看望在留法工艺学校学习的30余名湖南学生。
       1982年,这里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们不禁发出疑问:为什么布里村有这样一座留法工艺学校?
    一切的一切,要从一块豆腐说起。
机缘巧合:一块豆腐改变历史
     “我们高阳有句老话——夜里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磨豆腐。高阳农民有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做豆腐的传统,就像今天的纺织一样,一百多年前,豆腐曾是高阳的‘地方名片’。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一个高阳人从一块豆腐开始,成就了一件从某种意义上可谓改变历史的大事业。这个人,就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创始人之一、清末军机大臣李鸿藻之子李石曾。”文史专家、高阳文化馆创作员史克己从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研究多年,他一开口,就把笔者的思绪拉回到了一个多世纪以前。
     “1907年,李石曾作为中国最早的留法学生之一,从巴黎巴斯德学院生物专业毕业,喜欢研究大豆的他甚至出版了一本法文专著《大豆的研究》,在法国引起轰动。”史克己告诉笔者。
      身处法国的高阳人李石曾对家乡名产念念不忘,为了让豆腐这种中国传统食品在异国落地生根,他“异想天开”地要在巴黎西郊着手创办一个“巴黎中国豆腐工厂”。
      “法国人没见过豆腐、更不会做,于是,李石曾想到了自己的老家。1908年,不常回来的李石曾特意回到家乡,找到他的好友、布里村人段子均商量招华工赴法。可是,当时的人们大都不愿意出国发洋财。”史克己的话,讲出了李石曾当年的无奈。
      碰了壁的李石曾和段子均改变策略:先订合同,为期四年;同时在布里村办一个豆腐公司训练班,学好技术和简单法语后再赴法国做工;对愿意赴法之人,先发数额不菲的安家费,服装费和赴法路费也由豆腐公司解决。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久,段子均就帮李石曾在布里村找到两个“首吃螃蟹的人”——段宪章和段寿田。
      “1908年下半年,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赴法华工踏上了从陆路奔赴法国的漫长旅程。”史克己告诉笔者,“这不仅是中国工人第一次赴法做工,也让法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华工’的称谓。”第二年,经过布里豆腐公司训练班培训的又一批华工顺利赴法。
      “短短几年,豆腐工厂先后在高阳县招募工人40余名。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是最早赴法的华工,高阳县由此赢得了‘华工之乡’的美誉。”研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多年的省博物院原研究员郑名桢给出了如此评价。
      1907年,孙中山在巴黎结识了李石曾,其后还亲自到豆腐公司参观,并在其著作中记述:“吾友李石曾留学法国……以研究农学而注意大豆,以兴开‘万国乳会’而主张豆食代肉食,远行化学诸家之理,近应素食卫生之需,此巴黎豆腐公司之由起也。”
       而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李石曾也资助颇多。据说两人曾经约定,孙拍电报到法国找李要钱,只需要打一个字母:A代表1万,B代表2万,C代表3万。因此有人戏言,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一些重要经费,是高阳人磨豆腐磨出来的。
      上世纪80年代,当年赴法老华工之一、布里村民陈珍如曾不无得意地对当时的本村教师王章书讲述:“当年我们的产品——豆腐、豆腐皮、豆腐干、豆腐丝,参加在法国巴黎吕南公园举办的万国食品博览会时,人山人海,大家抢着买……”
      “王章书这个土生土长的布里人,正是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史研究的关键人物。”79岁的郑名桢动情地告诉笔者,“1978年,我下乡到高阳调研时,结识了王章书,并由此一道开始了对布里这段特殊历史的研究。十几年里,我们走遍了大江南北,采访了很多运动的亲历者和他们的亲属,最终,数百件珍贵的文物资料被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而王章书本人,却在2008年春天悄然离世。”
      就在豆腐公司蒸蒸日上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华工的文化水平和制作工艺,李石曾办了一个夜校,工人们白天做工,晚上则在此学习中文法文以及基础科学知识。
     “这就是著名的豆腐公司工人‘工余求学’,它是旅法华工教育的起点,更算得上留法勤工俭学的雏形。”郑名桢评价道。
      截至1920年底,全国留法勤工俭学人数约1700余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是蔡和森的母亲、54岁的葛健豪,最小的则是12岁的高阳人王书堂。
      陈毅元帅生前回忆自己留法勤工俭学时曾谈到:“法国的工厂生活,是寄在资本主义制度的下面……我对被资本家辞退的法国工人深表无限同情,觉得社会革命是极合理的事……”
      1922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在周恩来、赵世炎、李维汉等先进分子的组织活动下成立。从此,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留法勤工俭学生们,不辞艰辛、远涉重洋,寻求科学和真理。从他们中涌现出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大批为后人熟知的青年才俊,在汲取西方先进文明营养的同时,利用在欧洲的有利条件,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相继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领导人。”郑名桢说。
      “正所谓‘一部留法史,半个科学院’。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另一大贡献则是对近现代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一部分走上科学道路的有志青年们,回国后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广泛分布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为我国近代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官网】,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基地,西柏坡党史党建教育-石家庄红色高地教育科技中心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