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燕赵 当前位置:首页>>红色燕赵

‌西柏坡:初心如磐的党性熔炉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5-03-21 11:30:04 浏览量:28

在太行山脉的褶皱中,滹沱河蜿蜒流过一片黄土地。西柏坡——这个曾在地图上都难觅踪迹的小村庄,却因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关键转折,成为镌刻在党史中的精神坐标。1949年3月,毛泽东率领党中央从这里踏上“进京赶考”之路时,留下的是永不褪色的精神遗产,更是当代共产党人锤炼党性的鲜活教材。


360截图20250321095620462.jpg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

土坯房里的政治自觉‌

西柏坡的中央大院,至今保留着37间土坯房。毛泽东的办公室不足10平方米,斑驳的木桌上仍陈列着当年批阅文件的煤油灯;军委作战室的泥墙上,手绘的三大战役态势图依稀可见作战参谋标注的朱红色箭头。正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党中央以“一不发枪、二不发人、三不发粮,只靠电报指挥”的智慧,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物质条件的匮乏与精神境界的丰盈在此形成强烈反差。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振聋发聩:“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防止胜利后的骄傲情绪,会议还特别作出“六条规定”:不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国同志与马恩列斯并列。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要求,实则是共产党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政治远见。

赶考路上的时代问答‌

毛泽东将进京执政喻为“赶考”,不仅是对李自成农民政权悲剧的镜鉴,更蕴含着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知。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展柜中,一份1949年的《干部进城守则》格外醒目:“不准私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准接受请客送礼”。这些纪律要求,与今日“中央八项规定”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新时代的“赶考”命题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从脱贫攻坚战中“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承诺,到抗疫斗争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抉择,共产党人用行动诠释着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河北省创新开展的“重走赶考路”沉浸式教学,让党员干部在徒步10公里、自做农家饭的实践中,触摸“小米加步枪”背后的精神力量。

数字时代的红色传承‌

如今的西柏坡,科技让历史焕发新颜。5G+AR技术复原的七届二中全会场景中,虚拟影像与实景空间叠加,参观者可“亲历”毛泽东作报告的历史时刻;数字化电报体验区里,游客在模拟电台前发送“毛主席亲拟电文”,感受“一封电报定乾坤”的震撼。但技术的炫目始终服务于精神的传承——当学员们在复原的中央机关食堂吃着窝头咸菜时,舌尖上的粗粝感成为艰苦奋斗教育的生动注脚。

西柏坡党性教育更在创新中走向深化。西柏坡干部学院开发的“情境党课”,让学员化身1949年的支前群众,在“护送机密文件”“筹备军粮”的角色扮演中理解党群关系的本质;大数据分析的“党性体检系统”,通过200余项行为指标为党员干部精准画像,用数据化的“初心指数”衡量政治忠诚度。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西柏坡的土坯房依然静静矗立,但其中蕴藏的“两个务必”精神早已化作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科技创新到大国制造,无数党员干部正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续写着“赶考”新答卷。西柏坡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党性教育,不在书本的字里行间,而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不在口号的高声呼喊里,而在“我将无我”的躬身力行中。这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永远昭示着:唯有永葆“赶考”初心,方能交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答卷。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 扫一扫 关注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