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燕赵 当前位置:首页>>红色燕赵

西柏坡: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5-03-21 10:00:47 浏览量:24

太行东麓,滹沱河畔,一座静谧的北方山村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最深刻的精神密码。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党中央在西柏坡的十个月,不仅是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关键转折,更淬炼出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提出的"两个务必",犹如穿透历史迷雾的明灯,至今仍在指引着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航向。

360截图20250321112612553.jpg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

一、历史坐标系中的精神原乡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在土坯房里运筹帷幄,用电波指挥千军万马。周恩来同志办公室的油灯常常彻夜长明,朱德同志在农家小院研究战局地图,任弼时同志抱病坚持工作。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简陋的军委作战室里得到最生动的诠释——不足35平方米的土坯房内,挂满军事地图的木架上,红色箭头标注着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进程。

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上,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告诫振聋发聩。他特意要求将"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写入会议决议,这些看似细微的规定,实则是防止权力异化的制度性约束。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重要关头,党的领导人清醒地意识到: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更严峻的考验在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

二、赶考精神的现代性解码

"进京赶考"的著名论断,蕴含着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毛泽东同志将进京执政比作"赶考",这个充满中国智慧的比喻,道出了共产党人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在香山双清别墅,毛泽东阅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时批注:"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这种历史洞见,至今仍是医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良方。

新时代的"赶考"命题,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得到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从中央八项规定破除特权思想,到"打虎拍蝇"重塑政治生态,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党史学习教育,都是对西柏坡精神的时代续写。河北平山县建立的"重走赶考路"体验教学路线,让党员干部在历史场景中感悟初心使命。

三、西柏坡党性教育的实践范式创新

西柏坡纪念馆内的"电报墙",用现代光影技术重现当年中央军委的数百封电报手稿。这种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习者跨越时空感受"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就是天天发电报"的指挥艺术。在复原的中央机关食堂旧址,"小米饭、南瓜汤"的体验餐不是简单的忆苦思甜,而是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具象化传承。

数字技术为红色教育注入新活力。5G+AR技术让参观者可以"走进"七届二中全会现场,虚拟现实设备重现三大战役的指挥场景。但技术手段始终服务于精神传承的本质,石家庄市委党校开发的"西柏坡精神数字图谱",将历史文献、影像资料、学术研究整合为可视化知识系统,构建起立体化的党性教育体系。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回望西柏坡,这座精神丰碑始终矗立在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上。当年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曾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这句话穿越时空,至今仍在警示着每个党员:赶考未有穷期,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西柏坡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永远鲜活的党性教科书,指引着新时代共产党人在新的长征路上永葆政治本色。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 扫一扫 关注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