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展,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烈士的侄女,是胞兄杨开智唯一的女儿。1920年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清泰乡板仓。杨展的母亲李崇德很开明,很小就送杨展进长沙周南女子中学附属读书。幼年时的杨展聪慧懂事,爱憎分明,她10岁那年,她的姑妈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陈尸浏阳门外识字岭。她曾愤慨地说:“我去把姑妈背回来,我要为姑妈报仇!”就像大人一般愤怒。那一刻,在杨展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追求革命
白色恐怖笼罩着杨展的家乡,杨展的父母亲被迫避难异乡。杨展则被寄居在长沙她的外祖父家。从小受革命环境熏陶的杨展,在长沙周南女子中学读书期间,被选为学生会学习部长。1937年12月,她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即任周南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参加该校的抗日救亡运动。她还利用寒暑假,组织同学回到长沙板仓进行调查,宣传抗日必胜的道理。湖南和延安的邮路开通后,她开始和姑父毛泽东通信,汇报湖南的一些情况。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中,在论及当时中国各地的“中国打不胜,会亡”等妥协问题时,曾提到“有个学生从湖南写信”......。毛泽东提到的这个学生就是杨展。毛泽东是以杨展的信文为依据驳斥那些萎靡的论调。1938年夏天,杨展不等中学毕业就申请去延安公学就读。
不忘“七七事变”,听习近平这样论述“战争与和平”
锻炼成长
1938年8月,杨展到陕北公学分校38队学习。1939年7月,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工人学校和青训班合并,成立华北联大,由成仿吾任校长,杨展任校政治部干事。1939年,华北联大和原延安抗大师生约7000多人由罗瑞卿、成仿吾率领越过日寇重兵封锁的同蒲路,要到达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
延安,桥儿沟,多么令人激动的夜晚!杨展深深地记得,在欢送的大会上,她敬爱的姑父,人民爱戴的领袖毛泽东生动又深刻的讲了“三个法宝”,鼓舞他们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战争中去。会后,毛泽东单独接见了杨展。那一刻无比温馨!毛泽东的大手紧紧握着杨展的手,用长者那热切的双目凝视着她。多情的毛泽东一定想起了他的霞姑,而眼前的杨展和她的开慧姑姑又是多么的相像啊!眼前这个杨家的女儿也要离开延安奔赴前线了。伟人的柔肠也被轻轻搅动,他的情感回到了亲情世界,他询问了许多家事。杨展一一回答着。杨展从湖南来到陕北公校学习已经整整一年,但她很少见到繁忙的姑父。此刻,她和姑父谈了家里亲人们的现况,以及她的学习情况。杨展告诉姑父说,老师们本想留她在延安深造,但她坚决要求上前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毛泽东很赞许,看着坚定而可爱的“展伢子”,如慈父般叮嘱一番……。
杨展随着队伍跋山涉水数十天,于当年深秋时节抵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杨展终于走出太行山的深谷,看到了滚滚的滹沱河。她们恰逢贺龙将军和聂荣臻将军指挥著名的“陈庄战斗”胜利结束,联大师生参加了盛大的祝捷大会。华北联大在阜平县短暂停留后,于1940年1月转战到河北省平山县的元坊村一带。
青春焕发
到达根据地后,杨展先后在联大政治部组织科和教育科工作,并任直属队党总支委员。杨展的命运从此和平山县紧密地连在一起。她们除了学校的正常工作,还派出各式各样的小分队,进村办识字班,参与边区的志愿入伍宣传,帮助各个村子搞民主选举,宣传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参与减租减息等各种工作。杨展活跃在平山的山川村落间,活动在红色的太行山上,走到那里就把热情和歌声带到那里。她性格开朗,善于和人沟通,样样工作都是模范。
1940年和1941年“三八”节,杨展都当选为“模范妇女”。1941年被评选为“学习模范”,并当选为华北联大第二届党代会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华北联大的三八节选举活动随着杨展她们进村入户,很快带动了边区的妇女工作。边区开始重视女县长、女议员、女区长、女村长的选举和培养工作。
杨展没有女孩子的娇气和知识分子的酸气,到了村里帮助老乡们干农活,割麦子、种菜、喂猪。平山县土岸村还曾流传一个“母亲”骂“闺女”的故事。杨展一次在村里搞宣传,住在范金瑞老党员家里。恰好遇到敌人的扫荡,敌人瞬间进院,跑已经来不及了。那时,她的打扮虽然和当地的姑娘们一样,但杨展的湖南话只要一开口,她必然难逃一劫。范老太太急中生智,拿锅底灰在杨展脸上头上抹几下,等敌人进院,开口就骂:“你个死妮子,好吃懒做,快晌午了,还不给我烧火去!”杨展也装作委屈,低头在灶前烧火,躲过了一劫。
壮烈牺牲
平山县的南滚龙沟村是我八路军《晋察冀日报》社和“联大”驻地。1941年秋,日寇对晋察冀边区发动了极为野蛮残酷的“铁壁合围”大扫荡。9月14日凌晨,日寇从四十余里外的敌占区长途奔袭平山县滚龙沟。当时“联大”和报社的同志们立即分散,在沟岭间分路突围。两天前刚从元坊村转移到此的杨展,马上随校部直属队队长赵显正等人突围。当越过一个山梁时,敌人子弹飞来,杨展旁边的一个教员腿部受伤倒地,杨展上前扶起了战友。为了掩护同志们,杨展挺身而出,担任起引开敌人的重任。在高山密林里,杨展躲避着敌人不断射来的子弹,机智地将敌人越引越远。不料此时,她的脚下一滑,两脚悬空,杨展从几十丈高的悬崖上掉入山沟,顿时血流如注。当赵显正和另一个队员艰难攀援下去救她时,她还有一口气,微微睁开眼睛,艰难地说:“队长,我不行了。你不要管我了,去帮别的同志吧。我死后,你把我的情况告诉党和同志们。抗战胜利后,你如有机会,请告诉我父母。”杨展曾经澎湃的青春热血流尽,她瞑目逝去,年仅21岁。
亲人牵挂
1949年8月5日,杨展的家乡湖南长沙和平解放了。她的父母欢欣若狂,奔向街头去迎接亲人解放军入城,他们多么希望,能在威武雄壮的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中看到他们的展儿啊!队伍过去了,杨展的父母没有看到他们的娇儿,但他们深信自己的展儿很快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杨展的母亲,早年曾为革命而坐牢。她在狱中精心为展儿做了一个小枕套,上面用红线绣着:“亲爱的展展”五个字。那携带着母亲无限爱怜和期望的枕套,在杨展牺牲后,辗转从战友们的手里传递,以此怀念他们的亲密战友,杨展。
在过后的日子里,思儿不见的杨开智先生忍不住发电报往北平询问。过了五天,毛泽东回电了。毛泽东首先对杨老夫人(开智、开慧之生母)尚健在表示问候。接着便告诉杨开智夫妇:“展儿于8年前在华北抗日战场,为国光荣牺牲了。她是百万牺牲者之一,请你们不必悲痛。”
“不必悲痛”,简单的词语,是无论如何也抚慰不了父母被撕裂的心,伤痛会持久地留到他们生命的终止。1977年,老校长成仿吾在北京会见耄耋之年的杨开智先生时,诚挚地慰勉他道:“你杨家既有杨开慧,又有杨展,有这样的两位英烈,真是光荣的革命家庭!”这是慰勉,更是怀念。…… “每当想起她,她那年青的面庞,两道充满英气的微向上挑的娥眉,和一双晶亮的炯炯有神的秀目,总浮现在我的眼前。她嗓音嘹亮悦耳,‘展伢子,来一个’她是常被同学们‘拉啦队’点名歌唱者之一”她就是杨展,是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的亲侄女。校长成仿吾曾这样描述。
展姑安息
主投沟村,距平山县城40公里,此地山高峰险。相传:汉武帝刘秀曾转战于平山,在此民家投宿,后刘秀登基称帝,村人为记此事,故将村名该为“主投沟”。当年杨展及战友牺牲的地方就在于此。当年,史凤瑞等滚龙沟、主投沟村的民兵们去埋葬烈士们时,日本鬼子还在扫荡,只能草草埋葬。一个多月后鬼子走了,史凤瑞他们准备深葬杨展等烈士时,却发现尸体已经分辨不清。他们只好将烈士们一起埋葬了。
解放后,湖南有关部门和杨展的亲属曾来平山寻找杨展烈士的尸骨,并准备带回去,终因不能分辨究竟哪具是杨展的尸骨,只好作罢。因此,杨展这位年轻、美丽的抗日女战士,就永远地长眠在了太行山脚下——平山这块红色的土地里。
2000年,寨北乡主投沟党支部,村委会和众乡亲为纪念抗日英烈杨展,在烈士牺牲的地方,用出自当地的大理石为她修了墓,立了碑。每逢清明节,附近中、小学校的学生,父老乡亲都会到杨展的墓地祭扫。以告慰忠骨葬在平山第二故乡的英灵。
杨展烈士墓,背靠青翠的太行山,山上松柏郁郁葱葱,魂飘他乡的杨展已融入大地,她的精神如松柏,万古常青。
没有故事就没有历史。而没有人就没有真正的故事。怀念革命先烈,倾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学习革命精神......西柏坡红色高地干部学院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党员干部赴西柏坡、狼牙山、白洋淀等革命老区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学,重温革命历史,弘扬革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载体,增添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活力,增强教学实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